¶本科回忆录之一——任选课篇
¶评书、相声鉴赏与实践
这大概是最俗的一种艺术形式了。
说书的先生仅有扇子,醒目,手绢三样道具,所有的悲欢离合,神鬼志异,成王败寇,全凭一张嘴。
之前的评书,都是听的录音版本,不论是电台、电视、手机,大部分是mp3格式,在这个课上,是我第一次听到现场的评书。
所有的感觉汇聚成两个字:精彩!
十二年义务教育教会我说:过瘾!
因为这节课是在体育课后,打完网球后身体难免有些疲惫,接一杯热水,坐在凳子上听张老师说书,真的是最舒服,最解乏的回忆之一了。
评书的精彩,不止在故事桥段的设计,更多的在表演人的表达方式上,譬如模仿两人对话的嗓音,语态,动作,乃至突然抽身至第三者来句吐槽,再譬如声音的忽大忽小,语速的忽快忽慢,营造或诡异或激昂或搞笑的氛围,更好的带动观众们的情绪。
而评书的精华之处还在于每次结束之后的 扣子,每次都会留下一个极为勾人的悬念,吸引观众下次再来。
所以也许评书确实是一种足够俗的艺术,但是经过一代代草根出身,以之谋生立命的老先生们的打磨,完善,它也完全不愧为一种传统的口头讲说表演的艺术。
至于这门课对我的影响,首先,上课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享受,有时候被代入故事听得如痴如醉,有时实在累得不行打个盹,完全不担心落下了功课;其次,大作业我准备了《报菜名》,以至于到现在瞄一眼台词,背上大半段不是问题;更长远一些的,在课上知道了刘立福老先生,课下乃至结课后各处搜刮听了个遍,这门课
¶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
这个课的老师叫徐文,是个国外留学或访学回来的女老师,很喜欢外国学校的氛围,欣赏外国学生的素质,对国内的许多规章制度,学生的状态微词颇多,每次课都会花不少时间讲这个。
这节课大概算是我的音乐入门课,初高中的课程,一个是经常被其他老师占掉,另一个就是形式化太严重,还要花钱买设备,非要一人准备个长笛,最后也草草了事。
这门课的重点在“欣赏”,老师会为每个时期准备几个经典曲目,然后讲历史背景,作曲家,曲子结构,如何理解。
老师还会强烈建议去现场听演奏会,花钱去了两次天津大剧院,总体感觉都非常棒,但是实在是太贵了,等我经济自由之后再去看吧。
¶中国画临摹与创作II
不能理解为什么书法、绘画一类的课程都在八里台,害,可能搞艺术的老师们都很随性,坐车到津南属实麻烦了些。
上这门课其实对我的考验挺大,每次周五上完语文课,都会紧赶慢赶去做612,坐上后插上耳机,开始听袁阔成老师播讲的《三国演义》,说来也奇怪,每次听到3-4分钟之后都会睡着,然后到卫津路醒来再重新倒回去听。
上课之前会先去西南村解决晚餐,晚餐只吃过两样,一个是水饺,韭菜馅的,茴香馅的,都很好吃,但最香的,是那个鲜虾的,一块钱一个,买20块钱的,再来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,就会舒服的忘掉近一个小时车程的疲惫,但是做这个馅太麻烦,老板限量供应,很大几率会吃不到。
另一个是锅贴,也是韭菜肉,青椒肉,豆角肉,都非常非常好吃,配上小米南瓜粥,也是非常享受。
现在想想,将近多半年不能开店,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,希望能也能熬过来吧。
然后就是正儿八经的写字画画时光啦。
因为我得赶车,所以几乎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到,要去里面一间屋子取钥匙,开门,开灯,选个不靠前不靠后的位置,然后铺开垫子,开始写字。
写字的过程挺无趣的,只是写一首诗,李太白的早发白帝城,从11岁写道21岁,还是那个老样子哈哈哈哈。
有一次老师来的早,教室里只有我和老师,她走过来看了看,问了我为啥这么早,分给我一个弹弹糖。
第二次课,也就是真正开始上手画的时候,有个小姐姐过来找我借笔,后来也借过不少次,小姐姐说话细声细语,身材也很小,偷偷看过几次小姐姐的画,和我画的差不多惨哈哈哈哈。当时想了几次去要微信,勇气都没有到位。
有一次正好拿着手机,没有忍住就拍了一张,今天翻出来一看,竟然还拍到了后面的王超老师哈哈哈哈,王老师应该是过来评课的,在后面听得也挺认真,好像也在拿手机拍,不知道拍没拍到我~
这张照片拍摄于2018年11月30日,当时是大二的第一学期,好像一切才刚刚开始,不知道名字的小姐姐呀,不知道你过得还好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