¶天气
四月份,早上天亮得已经非常早了,6:30的大胡同的太阳已经不可直视,有的树花开得正旺,又得已经完全凋谢,换上了新的树叶。
¶学习
项目还是进展缓慢,当看到logistics regression的效率比我的模型竟然没差多少时,心里是非常非常崩溃的。
现在下一步就是 把数据直接保存下来,不断优化图结构,另一方面要赶紧读懂Decagon的代码,必须把它的代码跑起来,且结果要比他好。
另一方面,数学进度也还可以,老爷爷终于讲到了行列式(determinant),每次去听老爷爷的课都是一种享受啊,简直太舒服了,而且吧,特别想做一做他出的课后习题,无关其他,就是重新拾起了对数学的敬畏吧。
¶生活
生活的变化总是屈指可数。跑步还在继续,但是质量没有提升,keep也在继续,但是体重依旧吓人,这真的是太悲催了。
罗克的钱还是要不回来,两个负责老师没有一个靠一点谱的,不是她们的事一点都不上心,唉,以后花钱还是要慎重再慎重。
另外,对面的小院已经初具规模啦,这样一天天看着它越来越完善,还挺有意思的:
¶时事
截至今天(2020年4月5日)全球确诊已经超过105w了,一周涨了31w,西班牙后来居上,已经超过意大利了。
现在都在抢粮食,爸妈买了一袋米,一袋面,不知是不是确实需要囤粮食了,反正买了也不亏吧。
美国罗斯福号航母舰长 克洛泽尔 因为发送求救信被免职。说实话这个消息我还挺震惊的,虽然对美国所谓自由嗤之以鼻,但总觉得不会这么戏剧性,这么打脸。我甚至不能想象美国自己的民众会怎样看待这件事情,这就是所谓《吹哨人法案》?这是所谓自由民主?
之前一直只是听说,“大连小伙被迫到武汉干保洁”,今天完整地看了他的视频,感觉收获还挺多的,借用b站网友的一句评论:
走进了错误的车厢,却到达了正确的终点
有这样一段经历,确实挺好的。
¶阅读
这一周我竟然了读完了心理罪的整个系列
一周读16小时的书,太奢侈了,下周不能再这样了。
¶《心理罪之画像》
这部讲的是 嫉妒
同为教授的弟子,孙普因为一次的失败被弃用,嫉妒方木成为新宠,以数字为线索,做了7个案子,考验方木的水平,最后把教授杀了,自己被方木杀了。
整个故事,如果看过前传的话,很快就可以猜到凶手。吸引我的,是邰伟和方木这样的搭档,和方木邓琳玥的小小爱情故事。
¶《心理罪之教化场》
这部讲得是 傲慢
作为被文革迫害的心理学家,想找到一种控制人类生命轨迹的方法,人为控制实验者的人生走向。
当教授知道自己的科研给女孩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后,停止了研究,销毁了一切资料,但是助手保留了下来,并在暗中继续,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。
这个故事我不是很喜欢,比较打动我的杨锦程儿子和廖亚凡的故事,一个有着最丰富的物质生活,却没有得到丝毫的关爱;另一个享受着三个陌生人的关爱,但是却时刻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窘迫。小男孩为了给廖亚凡攒易拉罐,拼命喝汽水的样子,真的好可爱。
¶《心理罪之暗河》
这部讲的是 贪婪
之前不被人重视的黑社会小头目,在四个老大都被干掉之后,崛起为新的老大,向国外贩卖性奴的故事。
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还是挺深的。
一个是副局长刑树森的故事,在前传中无情安排卧底工作,一举拿下整个城市的黑社会四个大佬。而在正文中,女儿和手下都被新崛起的黑社会组织干掉,手段极其残忍。局长不想走常规路数,只想自己惩罚杀害女儿的凶手,独自查案中因为自己以前的手下反叛,被下全套陷害致死。
关于这一点,其实想说的还挺多的。这本书大概在08,09年,其实放在现在,问题依旧是一样的,对恶人的惩罚太轻 ,或者说根本原因是,法律的力量太过薄弱,甚至这样薄弱的法律都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。
操场藏尸案、云南孙小果案,官商勾结,官官相护,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。这里想探究下其原因所在,个人觉得,这里面的原因,其实还是资本在作祟。
这个资本,包括且不限于金钱、人脉、地位,当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,形成了阶级差异,每个阶级会不自觉地维护自己所在阶级的利益,哪怕这个事情会违背自己的价值观。
有句话说得好,“不是我想贪,是大环境让我不能不贪”,不贪意味着不合群,不合群意味着被排挤,被排挤的最可能结果,就是脱离原本阶级。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,有的时候有些事情是不得不做,不敢不做,不能不做,更何况事情牵连到自己亲属的时候。
那这个局可破吗?有走出这个怪圈的解吗?
有人可能觉得民主的三权分立已经给出了答案,我想说的是,这个制度有它的优越之处,但完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。试问,如果一个阶级完全掌握了议会(这几乎是必然的),那又怎么样呢?哪怕一个代表着真正群众利益的议员得到了足够的选票,你怎么知道他走向那个阶级后不会被同化呢?知人知面不知心,人心永远叵测,把宝压在人的道德品质上,对于个人交往没有问题,对于国家,则必然导致完全无法预知的后果。
其实这个答案马克思给出过,就是共产主义,也就是物质生活要达到绝对富裕,这就涉及到生产力的发展,太过遥远,略过不谈。
同时注意,我们这里谈论的不是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,有差距太正常,不正常的是富人不断打压穷人的上升机会,不断封锁整个富人阶级的现象,也就是阶级固化的问题。
写到这里的时候,我想了很多,包括“程序正义”,“信息透明”,但是转念一想,制度都是人定的,还都是人来执行,只要人性中还有 贪婪 ,挑战资本这件事没有任何胜率。
更加悲哀的是,生活水平的上升,互联网技术的提升,带来的恶果数不胜数,抖音、微博、知乎,一点点争抢着我们的时间,蚕食着学习的机会,换个角度看看,这何尝不是资本聪明的地方呢,它太了解人性,同样的时间,给你网课和抖音,你会怎么选呢?
¶《心理罪之城市之光》
这部讲的是 正义
这部和上部中,方木对案件的参与度都大大提升,甚至在最后反转了剧情。其实这样的剧情在《余罪》中看到过,就是余罪拿着酒瓶子陷害贾局长那块,只不过《余罪》更加意淫一点,《心理罪》稍微合理一点点。
同时这里面“正义使者”这个标签,在很多作品都进行了讨论,周浩晖的《啥啥档案》,我对这类剧情其实挺无感的,太过超现实。
要做到找到凶手,完成多次完美犯罪,不说犯罪的难度,就是找凶手这个事儿,就够难的,现在的媒体,想说什么说什么,没有一点点媒体人的坚持,想自己调查出真凶?闹呢。
写这类题材,还不如学一学《绿箭侠》,《蝙蝠侠》,干脆直接做机械降神,拯救世界,不好吗?
¶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
这本这周读的少了些,大概阿廖莎发现卡捷列夫娜在大哥二哥间无法抉择,说实话,看到这里,除了任务塑造,还是没感觉出有吹的那么好。
¶音乐
¶勃拉姆斯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》
听这首曲子很久了,大一时候音乐鉴赏课听过,之后一直在写题或者坐车时听,有舒缓有欢快,总体来说是一首“很好听”的曲子,但是这周啥也没干从头至尾听了一遍,写一写感受。
总在说音乐的力量,我的理解一直是晨跑是耳机里的《legend》或者《handclap》或者是《We Will Rock You》,《Champion》那种具有磅礴力量的,但是细细听过这首曲子时,对力量的理解的又多了一个角度。
在有的时候,你的眼泪会不知不觉的掉下来,是真的眼泪先留下来,然后忽然感受到悲伤,头脑里闪过一幅幅属于你的画面,那些悲伤的日子,那些看不到的人,亲人、恋人、友人、陌生人,但是悲伤过后,曲子会不知不觉的又轻柔地抚摸你的伤口,给你记忆里那些悲伤的故事,虚幻的续上了一个柔和的结尾。
可能音乐的力量也在于此吧,它不提供画面,也就给了你无限想象的空间。